从洞庭湖平原一路向西,溯澧水而上,在武陵山脉东部边缘,平原与山地的交织地带,就是“张家界东大门”,湘西门户——慈利县。
慈利县素称“金慈银澧”,因“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得名,境内山川毓秀,人文蔚起,自隋朝开皇十八年起,就沿用慈利县名,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早已名声在外。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慈利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建县域公用品牌为抓手,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富硒资源价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探索“双养”模式,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思想提供了“慈利样本”。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人体必需的15种营养素之一,我国22个省份处于缺硒或低硒地带,而慈利县却是天然富硒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地质局地质勘探队在踏勘和普查中,发现慈利县土壤富含硒元素。2006年底,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全民补硒工程,十多年来,慈利县硒产业逐步发展,建立富硒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10个,面积5万亩,种养加工企业10家,富硒农产品开始初露头角。
2016年1月,慈利县重点区土壤硒含量调查与评价成果报告获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相关专家评审通过。这项由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承担的调查显示,慈利县富硒面积广阔,重点区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54mg,富硒土壤面积为524.2km2,占此次工作区总面积的54.6%。调查采集的柑桔、柚子、辣椒、萝卜、水稻、玉米、大蒜、大豆等植物样品全部达到富硒标准。慈利县硒资源的进一步确认,为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此,2016年4月袁隆平院士欣然提词:“慈利县天然富硒农产品前景美好”。
2017年1月,湖南省补硒工程项目办和湖南省富硒生物产业协会授予慈利县两块牌子,一是“湖南省1223富硒工程实施重点县”;二是“湖南省补硒工程先进县”。慈利县以硒为特色的农业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
慈利境内溇水和澧水交汇,武陵山余脉纵贯全境,“四水”(澧水、溇水、索水、零溪河)“五库”(庄塔水库、江垭水库、赵家垭水库、黄石水库、皮家垭水库)串连,峡谷幽深,飞泉叠瀑,这样的“绿水青山”组合,成为慈利最大的生态资源。
位于三官寺乡的张家界大峡谷,险峻幽深、峭壁如削。“烂船溪”神秘莫测,隐喻许多未解之迷;“千人坟”古战场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红旗渠”让人拍案称奇;一路游览下来,飞瀑神泉让人目不暇接,峡谷里植被繁茂,宛如来到世外桃源,横亘于大峡谷之上的玻璃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跨度最长的玻璃桥,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主跨430米,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站在桥上,脚下谷底全景尽收眼底,震撼惊世。
类似的著名景点还有一线天、黄龙洞、万福温泉、江垭温泉、五雷山等。走进“一线天”,感受到时而消失的光线,时而闪现的天地,时而狭窄得只容得下一人,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听见流水的潺潺,望见满山的苍翠。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精辟的论述,阐释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意义。正是随处可见青山绿水,日趋完美的生态环境,让慈利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丰饶沃土,更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背靠着张家界旅游的金字招牌,慈利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不断探索,把优越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创新培育富有慈利特色的旅游精准扶贫“四种模式”,即景区辐射,休闲体验,节会赛事和新兴业态等,鼓励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生态农庄,农家乐,开发各种富硒农特产品,让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慈利百姓。
日前,慈利江垭林场成为张家界唯一入选第二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为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新型产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子,正积极对外招商;张家界大峡谷跻身为全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行列,成为张家界东线旅游的熣灿明珠;红岩岭、胭脂溪、拉磨谷等12条精品户外旅游线路如火如荼;阳和肚米,朝阳粉丝,苗市丑柑,洞溪辣椒,双合蜂蜜,溪口金秋梨等富硒小吃和农特产品正悄然走红,成为慈利旅游的新宠。
生态美景与生态经济的高度融合,再次印证“绿水青山”便是慈利的金山银山。
依托独特自然条件,如何将富硒农特产品与生态旅游两张王牌有机融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为慈利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又让慈利人民因“硒”而梦圆富裕生活,是慈利的现实选择。
2017年8月,慈利县邀请国内专业的农业品牌战略咨询机构——农本咨询,为慈利资源品牌化作顶层规划设计,历时三个多月,形成了慈利县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2017年11月18日,在2017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期间,慈利县举行县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成为本届农博会一大亮点,正式拉开了县域品牌创建工作的大幕。2017年11月21日,省委书记杜家毫在考察慈利县苗市镇丑柑种植基地时,强调要坚持技术引领,带领农民走市场,形成品牌效益,不断提升知名度,打响“硒有慈利”品牌。
“硒有慈利”是慈利农特产品共同的新名片,也是慈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更是慈利电商、慈利双创、慈利扶贫等经济社会工作的新抓手。作为系统规划设计的县级县域公用品牌,“硒有慈利”的创建,为全省县域公用品牌化树立典范。
伴随着“硒有慈利”品牌的,是其响亮的品牌主张:“硒有慈利,养身养心”。品牌战略规划单位给出这样的解答,“青山绿水”和“富硒农产”,是慈利的两大核心资源,其价值和意义极为突出,富硒产品养身,生态环境养心,两者交互相融。“养身”,满足于人们对功能性产品、对健康的追求,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养心”,依赖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
“养身养心”的提炼,是基于慈利资源价值的提炼和升华,更是慈利发展之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特色就是长处,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慈利县就是要放大生态优势和富硒农产品优势,坚持绿色导向,争取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努力创建慈利资源增值的新路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慈利的“双养”模式,就是“两型社会,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一方面诠释了慈利资源价值,深化了慈利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内涵;另一方面,指明了慈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昭示了慈利发展新理念新思维。创建“硒有慈利,养身养心”县域公用品牌,以供给“养身养心”的 “双养”产品为方向,倒逼农业生产端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突出产品质量管控、新产业新业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努力为张家界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 “慈利样本”。
未来,慈利将依托富硒农产和青山绿水资源,培育“双养”产业产品,通过扩大富硒产品种植和养殖规模,生产富硒农产品,衍生发展富硒美食,开发富硒旅游路线,将慈利的生态环境,打造为“硒有慈利”品牌体验场。通过发展品牌农家乐、产业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文创等新业态新产业,创造休养身心的浓厚氛围。
当前,慈利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扶贫开发的号角响彻金慈银澧。对于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而言,扶贫开发的关键是挖掘“青山绿水”,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践行“两山”思想,树立“双养”理念,以生态扶贫、以品牌扶贫,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做到真脱贫、脱真贫。慈利所凝练的“双养”模式,也是带领慈利人民脱贫致富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可以说,慈利“双养”模式,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慈利的落地生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在慈利的积极实践。可以预见,慈利“双养”模式,将深入到慈利供给侧改革的全过程,推进慈利农业升级,深化旅游内涵,助力慈利县走出一条健康之路、富强之路、光明之路。